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北醫附醫-101年6月感謝函

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101年2月9日淩晨,一個粗心大意的機車司機,將一位笫一個晚上到信義區觀光的香港先生撞倒,雖然不幸!但幸好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遇上急診的楊宜珊醫師,經過她5小時的搶救,先生送到6樓的ICU,再遇上神經外科的林健和醫師,就這樣醫師就當上了他的主治醫師了。在ICU的一星期裡有著醫師和王聖豪醫師及一眾的護理師照護,一個言語不通而腦內出血和骨折的他,就迷迷糊糊的依靠著一群用心的醫護人員照護,我們每次走進ICU看著醫護人員用紙寫下的一字一句,內裡有著鼓勵的字句,我看了需擔心也很窩心。

 漫長的一星期ICU的日子過去,終於送上8樓觀察,高興的是又再過了一星期,再送上10樓觀察,在10樓的一星期裡,好消息傳來腦內出血的情況穩定可以做骨折的手術,又有幸的再遇上郭宜潔醫師,在4小時多手術前醫師用心詳細解釋手術的過程,最神奇的事是一位從澳門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工作的麻醉師懂得廣東話,他解釋全身麻醉的過程,更樂意地為著一個言語不通的香港人超時工作,為的是讓他在手術進行前核對個人資科,這一切完美的配合加上醫師的高超醫術,手術理所當然地順利完成。就這樣我們再在9樓多往了兩星期,這兩星期醫師每天多次過來看我們,9樓護理師們也用心照護,兩星期的康復很順利,101年3月15日我們離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回香港了。

 雖然渴望回家的香港人,但在這36日臺北的日子,最後的一天也依依不捨在臺北曾經關愛過幫助過我們的人和事!最令我信服的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療設備和醫療團隊簡直達至超國際級的水評,在此我代表香港先生再次致萬分感激楊宜珊醫師,林健和醫師,王聖豪醫師,郭宜潔醫師,來自澳門的麻醉師及一眾的護理師們,太多太多在此事協助過我們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員,對不起!不能盡錄請大家原諒......。

 
                                                                                              香港先生及其家人上

脊椎手術趨勢—微創手術


北醫健康快遞 第136期/100年7月發行
脊椎退化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椎間盤尤其重要。不當的姿勢,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及疼痛;隨年紀增長,會因失去功能造成神經孔狹窄,神經組織便受壓迫而產生症狀。
脊椎病變可能造成的症狀
1、 長期腰背疼痛或坐骨神經痛
2、 神經性間歇跛行症
3、 肌肉萎縮、感覺異常
4、 大小便失禁或障礙
5、 下肢無力、癱瘓
脊椎病變的治療
1. 預防重於治療。避免彎腰提重物;站立或久坐時,確定脊椎有很好的倚靠,以降低脊椎的壓力。平時多做增加背部肌肉力量的運動。
2. 早期的症狀如背痛,適度的休息及消炎止痛藥的使用,加上復健治療可獲較佳的效果。
3. 若是對於藥物使用、復健治療等反應不佳,則需接受脊椎手術的治療。
脊椎手術趨勢—微創手術
不論是早期到晚期脊椎退化病變,都可全面性微創手術治療。早期脊椎病變可採用脈衝式射頻療法,或是內視鏡移除椎間盤突出;對於嚴重的晚期退化,則可使用微創「減壓並錐弓釘固定脊椎融合術」之手術治療,傷口約只有2至3公分,視需要手術的椎體數,開數個小洞,傷口較小,失血量相對減少,大部份病人都不用輸血。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感,及縮短術後恢復天數。(第136期/100年7月發行)

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2006年12月  新聞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以「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治療七位因為頸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導致頸神經受到壓迫的病人成效卓著。病人術後就覺得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改善,而且術後因頸部活動不受限,所以病人可以很快回到工作崗位。

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各國及日、韓等國都在積極發展,這種手術提供了因為頸椎椎間盤退化疾病而導致頸背疼痛或神經症狀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能力的方法。

頸背部疼痛、肩頸部痠痛、上肢有麻木感或感覺異常,甚至有肌肉無力、萎縮等情形,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如果發生在老年人,多半是頸椎的椎間盤椎間盤產生退化,使得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則可能是激烈的頸部運動、車禍、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提早退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郭宜潔說,這類病人的治療方法是在症狀輕微時給予藥物及復健治療,若是這些保守療法無效時,則必須進行神經減壓手術。傳統手術方式是將整個椎間盤切除,置入從病人自己的骨盆取下骨頭或人工骨架以達到骨融合的目的。

這種手術雖然可以成功的解除病人的症狀,但是在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作用,而其原本應負荷的重力及扭力,就會重新分配至上下的椎節,導致鄰近的椎間盤因為必需負擔較大的工作,提高產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郭宜潔醫師說,人工椎間盤的發明就是希望能夠取代被刮除後的椎間盤空間,同時又能夠維持椎節活動度。

目前行政院衛生署許可使用的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是由一個聚氨酯之核心,和其外部上下兩面鈦合金外殼所組合而成,這個聚脂核心具有彈性,所以可以使得植入的人工椎間盤,具有前後左右活動的功能,因而類似於正常頸椎的活動。它設計有不同大小的組件,所以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的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

藉由人間椎間盤的植入,也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維持正常頸椎曲度,達到頸椎的穩定性,如此一來,就能使病人回復正常的頸椎生理活動。雖然首例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超過12,000病例接受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而且追蹤結果均顯示病人可以保有正常的頸椎功能。

郭宜潔醫師說,人工椎間盤最主要的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頸椎神經壓迫或合併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症、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脊椎滑脫症滑脫症病患指南

前言 :
正常來說,脊椎的骨頭是整齊的一個接一個排列,韌帶和關節則支撐整個脊椎。脊椎滑脫症即是脊椎正常排列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上一節的脊椎順著下一節的脊椎向前滑脫,也因此周圍組織和神經受到了刺激而引起疼痛。
在這篇須知中將會幫助您了解到 :
疾病進展的原因。
醫師如何診斷。
有哪些治療方式可選擇。
解剖 :
脊椎的哪些部份會受影響 ?
人體的脊椎由 24 個骨頭部分組成,稱作脊椎骨。脊椎骨一個接一個堆積形成脊柱,脊柱提供了人體主要的支架,也是人體直立時主要的支撐,而脊柱在下背的部份則稱為腰椎。
腰椎由最後五個椎體組成,醫師通常將他們分為第一腰椎到第五腰椎,這五個椎體的排列方式提供了下背一個稍稍向前傾的弧度。最下方的一個椎體,也就是第五腰椎則和形成脊椎底部的薦椎相連接。
每一個脊椎骨由一個圓形的骨頭部分形成椎體,椎體的後面則有環狀的骨頭相連接,當脊椎骨一個接一個堆砌時這些骨狀的環會形成一個中空的孔道,稱作椎管,椎管內充滿脊髓藉此通過整個脊椎,和頭骨保護腦部一樣,脊柱同體保護整個脊髓。
脊髓只往下延伸到第二腰椎,在這之下,椎管包覆著通往下肢和骨盆器官的神經束,這些神經束在拉丁語稱為cauda equina,意思為馬尾。
椎體的後面有二個椎弓連接,再加上二個椎板則形成了 脊管骨頭的部份,在脊弓和脊椎連接處稱之為Pars interarticularis,左右各有一個,這個部份一般認為是整個脊椎環最脆弱的部份。
脊間盤隔開了二個相鄰的脊體,脊間盤的功能近似吸震器的功能,保護了脊椎對抗重力的牽引,也保護脊椎在某些動作時用在脊椎強大的力量,例如:跳躍、跑,和提重。
腰椎有一些提供支撐的韌帶和肌肉,這些把脊椎連結在一起的韌帶則一層層的排列,並且各有不同的方向。某些較大的韌帶則是將腰椎連結到薦椎和骨盆。
相鄰的脊椎骨中間則有二個 facet joint,位於脊柱的後面,這些關節提供了腰椎可以自由的向前及向後彎曲。
腰椎的解剖通常分為脊節(spinal segments)來討論,每一個脊節包含了二個由椎間盤個開的脊椎骨,相對應的神經,和連結的 facet joint
成因 :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毛病 ?
在年輕的病患(小於 20 歲), 脊柱滑脫症通常發生在第五腰椎對薦椎滑脫,有幾個原因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首先,第五腰椎和薦椎的交界形成了一個向前傾斜的角度,薦椎向前傾斜的斜度可能是 主要成因。第二,腰椎前傾的弧度更增加了第五腰椎對薦椎的傾斜角度。最後,重力的牽引造成第五腰椎向前滑脫的力量。
Facet joints是脊椎背後提供連結的小關節。正常來說,facet joint 連結第五腰椎到薦椎並形成一個堅固的支撐防止第五腰椎向前滑脫,然而,當椎間盤、facet joint或者第五腰椎的骨狀環產生病變時,造成這個支撐無法有效作用,結果,第五腰椎會對薦椎產生向前滑脫的結果。
另外一個會造成脊椎滑脫症的原因稱為脊椎崩解症。脊椎脊解的意思為脊柱的骨狀環發生缺損,通常發生在pars interarticularis上,最常見的原因為反覆的扭力造成骨狀環產生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特別是體操選手和美式足球球員。當壓力性骨折同時發生在骨狀環的兩側時,脊椎崩解症就會造成脊椎的滑脫。因為一旦骨狀環的缺損和脊椎體分離之後,facet joints就無法提供正常的支撐,因此滑脫就會產生。當環狀骨因為創傷性骨折造成兩側完全分離時也會引起脊椎滑脫症,此時 facet joints 無法再提供支撐的功能,這種情況和脊椎崩解症類似,但創傷性骨折的病患是單次外傷產生的。
脊椎的退化也會造成脊椎滑脫症,脊椎會隨著時間老化和磨損,就像頭髮變灰白一般,這些變化的改變影響了正常健康的脊椎排列,退化的椎間盤和 facet joints 會使的脊椎體的移動變大,造成椎節的鬆動,結果facet joints的支撐會失去功用,使得在上面的脊椎向前滑動。因為退化造成的脊椎滑脫症患者通常超過40歲,且主要影響第四、第五腰椎。
症狀 :
脊椎滑脫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脊椎滑脫症的患者最常發生的症狀為背部和臀部的疼痛,而且疼痛會隨著身體後傾而加重,而前傾則減輕。
背部的肌肉通常會攣縮,而大腿後側的肌肉也可能變緊。
疼痛也可能由機械性作用引起,機械性作用疼痛(menchanical pain)是由脊椎部分的磨損所引起的,當脊椎體向前滑脫時,會產生一個疼痛的牽扯。
滑脫也會引起神經壓迫,神經壓迫是壓力加在神經上的結果,當脊柱向前滑脫時,神經就可能因此受到擠壓,脊管的空間也可能因此而減少,因而增加了脊管內神經組織的壓力,神經壓迫可能引起神經傳布區域的症狀,包含了麻木,感覺異常,反射變差和肌肉無力。
當神經壓迫是在馬尾時,可能影響傳到膀胱和直腸的神經,這些神經壓迫可能引起下背痛,小腿後側痛,及跨下麻木或感覺異常。
 診斷 :
醫師如何診斷這些疾病 ?
診斷開始由病史及身體檢查開始,醫師問到你的症狀及如何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醫師也需要了解什麼姿勢和動作會使你的症狀加重或減輕。
在醫師檢查過你的姿勢和你背部活動的情況之後,你的醫師會了解哪些被部活動會引起疼痛或其他症狀,你的皮膚感覺,肌肉強度和反射動作都會被檢查。
醫師通常會囑咐照背部的x-ray,這些x-ray會照不同姿勢的脊椎,藉此可以知道哪一節脊椎體滑脫及滑脫有多遠。
如果需要更多的資料,你的醫師可能會要求做電腦斷層掃描,這個檢查可以得知詳細組織的情況,如果神經有問題,醫師可能會合併電腦斷層掃描及脊髓攝影,要做這個檢查,特殊的顯影劑要注射到蜘蛛膜下腔,顯影劑可以顯示脊髓神經的狀況,藉此提高正確的診斷。
你的醫師可能要求做核磁共振掃描,這種檢查是利用磁波而不是放射線來顯示身體組織的情況,核磁共振掃描不只可以幫助脊椎滑脫症的診斷,還可以提供正常神經及其他組織的情況。
 治療 :
有哪些治療方式可選擇 ?
非手術治療。
當脊椎體並未滑脫很遠時,醫師開始會給予非手術治療,在某些病例上,患者的情況只需觀察其症狀是否加劇就可以了。
藥物治療也許會給予用來幫助減輕疼痛和肌肉攣縮,你的醫師也許會要求限制你的活動來讓你的背部休息,這樣可以幫忙降低發炎反應及減輕肌肉痙攣,另外你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避免運動或其他激烈活動來讓你的背部有機會痊癒。
如果在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症狀依然持續的話,你的醫師也許會要求穿上硬式背架二至三個月,讓脊椎保持不活動來減輕疼痛及發炎反應。
某些症狀持續的患者會給予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類固醇是強力的抗發炎藥物,意謂著可以有效的減低疼痛和腫脹,在執行注射時藥物會被注射到腰椎神經根周圍,稱作硬脊膜外的地方。
某些醫師只注射類固醇,然而大部分的醫師會加上長效的麻醉劑,一般來說,硬脊膜外類固醇注射只會用在其他治療無效時,但是注射也不是每次都能有效的減輕疼痛,如果有效的話,也只是提供短暫疼痛減輕。
病患也常被安排做物理治療,在仔細評估你的情況之後,你的物理治療師會安排姿勢和運動復健來減輕症狀,你的治療師設計運動復健計劃改善你的背部和肌力的柔軟度和強度。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適用於滑脫嚴重及症狀無法由非手術治療緩解的情況,如果有異常的步態,腸道或膀胱功能異常,或神經症狀持續的話,就需要手術治療了,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包含有 :
椎板切除術。
後側融合術併脊椎內固定手術。
後側椎間融合術。
 椎板切除術 :
當脊椎體向前滑脫時,附近的神經會被夾住或刺激到,除此之外,脊管變小也會造成神經的刺激和壓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椎板需要移除來減輕神經的壓力,這個移除椎板及減壓的手術就稱為椎板切除術 ,當為脊椎滑脫症患者做這個手術,通常會同時作融合手術。
 脊椎後融合併脊椎內固定手術 :
脊椎融合術通常在脊椎滑脫症患者做完椎板切除術後立即執行,融合手術是用來把兩個脊椎融合成一個來防止滑脫加劇,減輕機械性疼痛,當此手術合併椎板切除術時,融合可以減少神經的壓迫。
在這個手術中,醫師會置入少量的移植骨在有問題的脊椎體,大部分的醫師同時會置內金屬鋼板及鋼釘來除止二個脊椎體移動,藉此保護移植椎骨來確保癒合的更快更好。
後開椎間融合術 :
當中度脊椎滑脫症(大於50%滑 脫)須要手術時,後開骨間融合術就須要考慮,在這種手術,滑脫的脊椎體由前側及後側融合,前後兩部份同時處理可以加強其融合。醫師會由脊椎後方來移除脊椎 體間的椎間盤,移植骨再由椎骨後方置入椎間盤,被移除後留下的空間,在某些情況下,移植骨會置入人工脊椎支架內來撐住二個椎體,通常會再加上脊椎內固定物 及額外取骨頭以利融合手術的需求。
復健 :
在復原過程 : 我該有何準備 ?
脊椎滑脫症非手術治療,通常建議物理復健治療,你的醫師可能建議你每週幾次的物理治療,從事4~6週,某些患者可能須要額外幾個禮拜的治療。
物理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症狀治療,你的治療師會幫你找出可以減輕疼痛的姿勢和活動,熱療、冷療、超音波和電刺激療法都可能用來減低疼痛和肌肉痙攣,特別是背部和大腿後側痙攣的肌肉。
當患者症狀復原後,治療師會加強訓練腹部和下背的肌肉,加強這些核心肌肉可以幫助患者遠離未來可能產生的疼痛和問題。
物理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幫你學習如何照顧症狀和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你會被教導居家的運動訓練計畫來持續改善柔軟度、姿態、耐受度和下背及腹部強度,另外治療師會教導妳當症狀突然發作時的處理步驟。
手術後的照護 :
手術後的復健較為複雜,因為脊椎滑脫症患者手術後通常會在醫院待上好幾天。
有些醫師可能會要求患者在術後穿硬式背架 3 個月,對於嚴重滑脫但沒做融合手術的患者可能會被要求禁止活動 3~6 個月。
在脊椎滑脫症做完腰椎融合手術後,正常來說會等3個月後才開始復健療程,延後復健療程主要是要融合開始癒合,然後患者通常須要6~8週的復健療程,要完全恢復可能至少要到 12 週的時間。
理論上,患者都可以恢復到先前的活動狀態,但是某些患者可能須要改變或者停止某些活動來避免有新的問題產生。
當你的治療完全癒合後,就可以不用再定期接受治療師的複診了,但治療師仍然是你的諮詢對象,而且你仍要把復健運動當作是居家生活的一部份。

著作發表

論文著作
  • 1.        BW Zeng, YJ Guo, CC Huang. Embedded Ring Injury of the Middle Finger in an Amphetamine Abuser. J Chin Med Assoc, Vol 69, No 2, P 95-97. Feb 2006.
    2.        YJ Kuo, CJ Chiang, YH Tsuang.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aused by a Ganglion.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3:8, 826-30. Aug, 2006.
    3.        CJ Chiang, YJ Kuo, Yang-Hwei Tsuang.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c Disease with a SB Charite III prosthesis.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3:8, 61-69. Aug, 2006
    4.        PY Chen, CJ Chiang, HR Luo, YJ Kuo, JS Sun, YH Tsuang. A Novel Total Ankle Arthroplasty with the Second Generation Prosthesis.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3:8, 808-815. Aug, 2006
    5.        HR Luo, YJ Kuo, CJ Chiang, YH Tsuang.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Taipei City Medical Journal, 3:8, 831-836. Aug, 2006.
    6.        YJ Kuo, CJ Chiang, YH Tsuang. Gouty arthropathy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a Young Adult.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2007 Apr70(4)180-182.
    7.        Chiang CJ, Kuo YJ, Chiang YF, Rau G, Tsuang Y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using a polyetheretherketone cage containing a bovine xenograftp: three to five-year follow-up. Spine. 33(23):2524-428. Nov, 2008. (SCI)
    8.        Hao-Ju Lo, Gary Rau, Yi-Jie Kuo, Chun-Jen Liao, Chin-Hong Yang, Yang-Hwei Tsuang. Biocompatibility and Osteoconductive Effect of 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 Composite in a Rabbit Femoral Condyle Model. J. Orthop Surg Taiwan 26: 111-119, 2009
    9.        Chia-Hsien Chen, Yi-Jie Kuo, Chang-Jung Chiang, Yang-Hwei Tsuang. Perioperative Comparison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Cages for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 J. Orthop Surg Taiwan 26: 120-126, 2009.
    10.    Kuo YJ, Liao CJ, Rau G, Chen CH, Yang CH, Tsuang YH. The use of poly(L-latic-co-glycolic acid)/tricalcium phosphate as a bone substitute in rabbit femur defect model. Biomed. Eng. Appl. Basis Commun. 2010; 22(4): 263–270.
    11.    Rau G, Chiang CJ, Kuo YJ, Chen CH, Tsuang YH. 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ercutaneous pedicle fixationd A preliminary experience. Formosan Journal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0; 1(1): 26-30.
    12.    Kuo YJ, Tsuang FY, Sun JS, Lin CH, Chen CH, Li JY, Huang YC, Chen WY, Yeh CB, Shyu JF. Calcitonin inhibits SDCP-induced osteoclast apoptosis and increases its efficacy in a rat model of osteoporosis. PLoS One. 2012; 7(7): e40272.
    13.    Chen CH, Chiang CJ, Rau G, Huang MS, Chan KK, Liao CJ, Kuo YJ. In Vivo Evaluation of A New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one Substitute in Rabbit Femur Defects Model. Biomed. Eng. Appl. Basis Commun. 2012; 24(6): 537-548. (Corresponding Author)
    14.    Chuang WH*, Kuo YJ*, Lin SC, Wang CW, Chen SH, Chen YJ, Hwang J. Comparison Among Load-, ROM-, and Displacement-Controlled Methods Used in the Lumbosacral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Analysis. Spine, 2013; 38(5): E276-E285. (*equal contribution)
    15.    Kuo YJ, Wu LC, Sun JS, Chen MH, Sun MG, Tsuang YH. Mechanical stress-induced apoptosis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rat mode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 2014;19(2):313-22.
    16.    Kuo YJ, Sun JS, Rau G, Chen CH, Tsai TH, Tsuang YH. Bett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Healing with Sintered Dicalcium Pyrophosphate (SDCP) Treatment: A Rat Femur Fracture Model. J Histochem Cytochem. 2014 May 14;62(8):565-576
    17.    Chien CY*, Kuo YJ*, Lin SC, Chuang WH, Luh YP. Kinematic and Mechanical Comparisons of Lumbar Hybrid Fixation using Dynesys and Cosmic Systems. Spine. 2014;39(15): E878-884. (*equal contribution)
    18.     Kam-Kong Chan, Chia-Hsien Chen, Lien-Chen Wu, Yi-Jie Kuo, Chun-Jun Laio, Chang-Jung Chiang. In Vivo Evaluation of A New B-tricalcium phosphate bone substitute in A Rabbit femur Defect Model. Biomed. Eng. Appl. Basis Commun. 2015; 27(3): 1550028-36.
    19.     Chih-Hong Yang, Hung-Jung Wang, Chia-Xian Chen, Lien-Chen Wu, Yi-Jie Kuo. Case Report: Spondylolisthesis of Lumbar Spine Caused By Pathogenetic Tophaceous Gout.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5; 32(2): 429-435. (Corresponding Author)
    20.     Yi-Jie Kuo, Yung-Kai Huang, Hsiu-Chu Chou, Man-Hui Pai, Ai-Wei Lee, Fu-Der Mai, Hung-Ming Chang. Reduced Dental Calcium Expression and Dental Mass in Chronic Sleep Deprived rats: Combined EDS, TOF-SIMS, and Micro-CT analysi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5; 345: 141-144 (First Author)
    21.     Chia-Hsien Chen, Chang-Jung Chiang, Lien-Chen Wu, Chih-Hong Yang, Yi-Jie Kuo, Tung-Hu Tasi. In vitro Penetration and in vivo Distribution of Honokiol into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in Rat. Analytical Sciences. 2015; 31(12):1297-302
    22.     Chia-Hsian Chen, Chang-Jung Chiang, Lien-Chen Wu, Chih-Hong Yang, Yi-Jie Kuo, Yang-Hwei Tsuang, Tung-Hu Tsai. Time course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a rat-tail puncture model. Life Sciences 2016; 156, 15–20
    23.     Chih-Wei Sung, Kevin Li-Chun Hsieh, Yun-Ho Lin, Chun-Yi Lin, Chian-Her Lee, Yang-Hwei Tsuang, Yi-Jie Kuo. Serous degeneration of bone marrow mimics spinal tumor. Eur Spine J. 2016 Sep 21. Epub Dec 21. (Correcponding author)
    24.     Fon-Yih Tsuang Chia-Hsien Chen, Lien-Chen Wu, Yi-Jie Kuo Shang-Chih Lin, Chang-Jung Chiang. Biomechanical Arrangement of Threaded and Unthreaded Portions Providing Holding Power of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Clin Biomech. 2016 Sep 23; 39: 71-76.
    25.   Chen, CH, Wu, JL, Lu, HT, Tsuang, YH, Kuo, YJ.TWIST1 promotes cell viability and migration, but inhibits apoptosis in MC3T3 cells via regulating PI3K and p16 pathways Int J Clin Exp Pathol 2016(9):11269-11275.

會議發表

1.        YJ Kuo, YH Tsuang: Gouty Tophi in the Cervical Spine. Taiwan Orthop Assoc 48th Conference, 2004.
2.        CJ Chiang, YJ Kuo, YH Tsuang: Lumbar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SB Charite III – A Case Report. Taiwan Orthop Assoc 49th Conference, 2005.
3.        YJ Kuo, YH Tsuang: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aused by Ganglion. Taiwan Orthop Assoc 48th Spring Conference, 2005.
4.        Yi-Jie, Kuo, Cheng-Kung Cheng, Yang-Hwei Tsuang, Jui-Sheng Sun. The Effects of Compressive Loads on the Apoptotic Pathway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s of Rat. Taiwan Orthop Assoc 55th Conference, 2007.
5.        Yi-Jie, Kuo, Cheng-Kung Cheng, Yang-Hwei Tsuang, Jui-Sheng Sun: The Effects of Compressive Loads Induced Apoptotic Pathway in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s of Rat. 5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Las Vegas, USA. 2009.
6.        Gary Rau, Chang-Jung Chiang, Yi-Jie Kuo, Chia-Hsien Chen, Yang-Hwei Tsuang.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ercutaneous Posterior Fixation- A Preliminary Experience. Taiwan Orthop Assoc 57th Conference, 2009.
7.        Chia-Hsien Chen, Chang-Jung Chiang, Yi-Jie Kuo, Yueh-Feng Chiang, Yang-Hwei Tsuang.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Lumbar Stenosis with Multi-level Fusion. Taiwan Orthop Assoc 57th Conference, 2009.
8.        Chang-Jung Chiang, Yi-Jie Kuo, Chia-Hsien Chen, Gary Rau, Yang-Hwei Tsuang. Two-level cervical arthroplasty with Bryan Disc prosthesis – Two Year Follow-up. Taiwan Orthop Assoc 57th Conference, 2009.
9.        Yi-Jie Kuo, Jui-Sheng Sun, Jia-Fwu Shyu, Chi-Hung Lin, Chia-Xian Chen, Yang-Hwei Tsuang. The Apoptotic Effect of Sintered Dicalcium Pyrophosphate on Osteoclast Reduced by Simultaneous Usage of Calcitonin. Taiwan Orthop Assoc 57th Conference, 2009.
10.     Yi-Jie Kuo, Chia-Hsien Chen, Gary Rau, Yang-Hwei Tsuang. A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aiwan Orthop Assoc 57th Conference, 2009.
11.     Yi-Jie Kuo, Jui-Sheng Sun, Jia-Fwu Shyu, Chi-Hung Lin, Chia-Xian Chen, Yang-Hwei Tsuang. The Apoptotic Effect of Sintered Dicalcium Pyrophosphate on Osteoclast can be Reduced by Simultaneous Usage of Calcitonin. 5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New Orleans, Louisiana. USA. 2010
12.     Yi-Jie Kuo, Jui-Sheng Sun, Yang-Hwei Tsuang. Sintered Dicalcium Pyrophosphate (SDCP) Enhance Early Bone Healing without Interfere Bone Remodeling: A Rat Femur Fracture Model. 5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San Antonio, Texas. USA. 2013
13.     Yi-Jie Kuo, Chang-Jung Chiang, Chia-Hsien Chen, Gary Rau, Yang-Hwei Tsuang. MISS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orders: Technique Note. Taiwan Orthop Assoc 65th Conference, 2013.
14.     Yi-Jie Kuo, Chian-Her Lee, Yang-Hwei Tsuang.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Repair of Spondylolysis Using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Laminar Hook: Early Experience. Taiwan Orthop Assoc 67th Conference, 2014.
15.     Yi-Jie Kuo, Chian-Her Lee, Yang-Hwei Tsuang.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Repair of Spondylolysis Using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Laminar Hook: 1-2 Years Follow-Up. Taiwan Orthop Assoc 68th Conference, 2015.
16.     Yi-Jie Kuo, Wei-Chuan Chen, Chih-Hwa Chen, Yang-Hwei Tsuang. The Effects od Sintered Dicalcium Pyrophosphate (SDCP) On Osteoporosis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2016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Orlando, Florida. USA. 2016
17.  Chia-Hsien Chen , Chih-Hwa Chen, Yang-Hwei Tsuang, Yi-Jie Kuo. TWIST1 promotes cell viability and migration in MC3T3 cells via regulating PI3K and p16 pathways. 2017 Annual Meeting of the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2017

學經歷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助理教授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學士
  • 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
  •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主治專長

  • 退化性脊椎(頸椎、腰椎)疾症
  • 脊椎滑脫症
  • 椎間盤突出症
  • 脊椎腫瘤
  • 脊椎側彎
  • 脊椎骨折
  • 脊椎感染 
  • 脊椎(矯正、微創、內視鏡)手術
  • 骨折微創手術